申命记(34)

 

作者: 摩西

日期: 1400BC

地点: 摩押平原(1 1)

目的: 劝勉第二代之以色列民在入迦南地前不可忘记神之律法 、诫命与典章

主旨: 以色列的训诲

简介

申命记名称的来源是根据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而命名,记载摩西在应许之迦南地边界摩押平原向以色列人所做的训 诲。那时以色列人经过四十年在旷野的漂流,反叛的第一代选民已倒毙在旷野里,现今第二代之子民,蒙神带领到达约但河东的摩押平原,在那里遥望迦南美地之丰沃,并准备进占迦南。

摩西这位一百廿岁高龄之领袖,提醒第二代,要从前辈悲惨的历史中学教训,学会顺服的重要;并从过去的历史,到现在的圣洁地位,以及未来之应许,知道神是信实的。摩西重复申述神的命令,使以色列第二代子民能遵循,故名『申命记』, 也是他的临别赠言。

本书最重要的记录有:

一、摩西追忆过去四十年来经历的重大事件,及神如何恩待选民。

二、摩西重申十诫,教导选民。

三、警戒及劝勉选民将来进人迦南地后,务必遵守诫命,以及其违背或守约之结果。

四、摩西临别之赠言。

本书的信息是神拯救及赐福给它所爱的选民,神的子民必须牢记神恩,爱祂、顺服祂,好保留生命,不断地蒙福。耶稣曾引本书第六章五节:『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』,说这是一切诫命中最重要的一条。主耶稣也曾引用本书83616613在旷野三次抵挡撒但之试探。

 

大纲

 一、往后看(111) (神在历史中之信实

A.重温历史:1

B.重温律法:411

二、往前看(1234)(神在应许中之信实)

A.对以色列民之信息:1230 

1.历史性之信息:1226

2.预言性之信息:2730

B.神人摩西之附录:3134 

1.摩西之骊曲:3133

2.摩西之逝世:34

图析

往后看

往前看

111

1234

记念神所行的

记念神所命的

记念神所定的

记念神所证的

西乃到加低斯

︵进取时期

加低斯到加低斯

︵漂流时期

从加低斯到摩抻

︵再取时期

以总论为引言

重申律法之精义



: 

 

西之骊曲

西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1216

1720

2126

31

32

33

1

2

3

4

5

611

1226

2730

3133

34

历史

律法

律例

预言

赠言

诀别

13

411

1230

3134

重温历史

重温律法

信息

附录

神在历史中之信实

神在应许中之信实

检讨过去

展望将来

 

历史背景

 

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四十年后(1434),神便带领他们再回到迦南地的边界摩押平原。在那漫长的漂流岁月中, 以色列第一代的民众,因不信神的应许,致受神责而死在旷野的路上。现今到达摩押平原,除却一些笃信神之领袖外, 全是漂流时代诞生之第二代子民,他们对神的律法全然陌


生,对神的认识多半是靠上代口传得来的,所以在他们进入迦南的前夕,摩西必须先把神的诫命重新申述给他们晓得,否则他们到达应许之地后便把那应许之神忘却了。

摩西故意绕开正路向东而行, 经过以东、亚摩利与亚扪人之境地,到了约但河东之摩押平原,在那里可以了望迦南全境。摩西在晓谕第二代之以色列民后便写下此书,后人(传统称是约书亚)把神人摩西之死附加在书末(34),以示一合适之结束。

 

章题 

1.启程申史

2.启程申史

3.启程申史

4.劝民守律法(溯史)

5.劝民守律法(十诫)

6.劝民守律法(福祸)

7.戒民崇偶

8.当记念神

9.享受神产业

10.遵守神诫命

11.遵守神诫命

12.听命得福

13.真假先知

14.食物之律

15.安息年之律

16.七节期

17.预言立王

* 18.预言真先知19.设立逃城

20.争战之律

21.家庭杂律

22.贞洁之律

23.聚会之律

24.休妻之律

25.立嗣之律

26.初热之律

27.立石录律

28.巴勒斯坦约

29.巴勒斯坦约

30.巴勒斯坦约

31.摩西之遗言

32.摩西之骊歌

33.摩西之预言

34.摩西卒

 

 

要义问题

1.摩西重申历史之王要目的为何?(13)

2.请述说本书649『示马(Shema)』之重要性,主耶稣在何处引用过本经文?(2237)

3.神为何赶出迦南七国之民?为何赐该地给以色列人?(717935)

4.神如何在旷野四十年中引导及管教选民?(825)

5.神对以色列将来立王有何规定及要求?(171420)

6.何为『逃城』?共有几座?设立之目的为何?(19110)

7.神要求以色列人过了约但河后在基利心山及以巴路山作什么?目的何在?(27913)

8.巴勒斯坦约之内容及目的为何?(2812913019 20)

9.摩西临别赠歌之目的何在?(311920324447)


Last modified: Friday, August 21, 2020, 8:35 AM